何为 匠人?他们是传统的手艺人,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钉秤、刻章、纺织、银匠、木匠、石匠、鼓匠、笙匠、笔匠、宫灯匠、传拓匠、编簸箕、吹糖人、捏面人、捏泥娃娃手艺人。
作为一位 手工艺者,他们的“职业”对于你我而言,或停留在记忆、或遥远陌生。他们痴情坚守却默默无闻,面对传统工艺后继乏人、技艺失传他们不舍、焦虑……由他们制作而成的手工艺品,是人类留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蕴涵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
在这些手艺人身后,有这样一位作者。他自诩记录手艺人的 “苦行僧”,他甘心倾其精力为他们 著书立传,李学立以其居住地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为起点,历经10年的关注、搜集、储备资料,两年多 的寻访、拍摄、整理完成接下来这部:
《中国匠人:河洛手艺人图文录(一)》
这是一部 文献摄影 的典范之作
一部关于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生存状况的 田野考察报告
一部饱含深情的 传统工艺口述史
有历史的背景、有工艺的要点
15 万字 249 张图片
准确再现老艺人们的痴情坚守
唯有匠心、不负光阴 、不忘初心
影像诠释:中华农耕文明的深厚印记
图文映现:对中国手艺人的文献性描摹
该书是一本关于河洛中原地区非物质文化传承者生存状况的田野考察报告。作者历经10年的寻访、拍摄、搜集、整理,汇编河洛地区15位传统手艺人(钉秤匠、刻章匠、银匠、石刻匠、制鼓匠、制笙匠、传拓匠、纺织匠等)的口述文字编辑成稿。每个手艺人的记录分为导语、口述两部分,涵盖其从艺的历史、传承、工艺、现状四项内容,反映传统工匠的生存状态和心路历程;反映传统工艺曾有的辉煌和面临的困境,对优秀的中国民间文化的保存和传承,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和振聋发聩的启示意义。卢梭曾经在《爱弥儿》一书中说:“在人类所有的职业中,工艺是一门最古老最正直的手艺。”其实人与动物的分离就是从手开始的,匠人的手工制作来源于远古图腾信仰,信仰又使文化得以提升,文化的提升出现了审美,这些被艺人指纹抚摸过的制品从古至今惺惺相惜地伴随着你我,这些手工艺的物件上潜隐着手艺人的温情与灵魂。——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主席徐波河洛文化的长河积淀远超过了摄影所能去记录的能力,但雄心勃勃总是人类的精神天性。摄影文献作品在某种意义上,将词典式地定义我们未来的谈话和概念。质朴无华之中,李学立“杆秤”式的图文记录铢两相称,恰如其分,不卑亢、不僭越地为他自己,也为每个人铺筑着这条寻访传统文化的光影之路。——美国库埃斯塔学院终身教授、设计系主任刘灿国在我们生活的记忆当中,有一群人,他们来了,又走了。他们用手工做着和我们生活相关的用品,而这些手工艺随着时代的进步逐渐从我们的生活当中消失,还有一些环环相扣伴随至今。等我们发现很多手工艺都面临消失的处境时,好在这些已经停留在李学立的影像当中。工匠精神一直是最民本的艺术,唯有匠心,不负光阴 ,不忘初心。——《中国国家地理》图片编辑、摄影家马宏杰李学立先生倾其精力为街头巷尾不知名的手艺人著书立传,整理的手艺人口述材料通俗易懂,拍摄的图片现场感强,加上他收藏的手艺人使用过的工具、制作成的手工艺品,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链条,为今后民俗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重要物证,也为对外交流、展示河洛文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其历史价值、文化意义是无法衡量的,会愈久弥香,永彪史册!——河南民俗学家、收藏家倪宝诚李学立,1962 年12 月生,河南省伊川县人,供职于洛阳农村商业银行。现为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中国金融摄影家协会、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金融摄影家协会理事。近年来,专注于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手艺人的寻访、记录工作。拍摄的《最后的钉秤匠》《黄河岸边的绝唱》《耄耋工匠坚“手”刻章》《古音悠扬毛家笙》《走进洛阳仿造青铜器专业村》《捏泥娃娃的94 岁老人》《农村最后的纺织老人》《传承千年重振旗鼓》《妙手传拓“复活”历史》《糖塑人生》等15 个图片故事先后被《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大河报》《洛阳晚报》等平面媒体和今日头条、视觉河南、洛阳网等新媒体采用,收藏手艺人使用过的工具、手工艺制品上千件。在国内外组织的各类摄影赛事中获奖十余次,2017 年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届国际民俗摄影“人类贡献奖”。